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各地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工作,大力拓展城市生态空间,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升。城市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增强。
这里是上海南京西路。去年底刚刚开放的拾影花园,成为这个夏天附近居民和游客的新去处。这座占地3500多平方米的公园,绿树成荫,步道、亭廊、座椅等设施一应俱全。
上海市民 宗月尊:南京路上都是商业区,有这么一块绿地真的也不容易,我们到这里随意地都可以休息一会,欣赏一下花花草草的,感觉很舒服、很养眼。
像拾影花园这样的“口袋公园”,目前上海已经有390座。接下来,上海还将通过见缝插绿,特别是“口袋公园”建设,不断提升主城区城市绿化的品质,满足市民休闲散步、亲近自然的需求。四川遂宁充分利用桥下、街旁等空间,种植花草树木,为市民打造更多生态休闲去处。
科学规划、适度留白,安徽合肥对城市中心地块不搞开发建设,实施生态修复。眼下,当地正将老机场改造成占地超12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园。湖北武汉通过矿山修复行动,先后完成1.3万亩破损山体生态修复,为市民增加“绿色空间”。江西萍乡利用中心城区空地和工业遗址等场所,打造了70多个园林绿色景观带、街心花园和小游园。
江西萍乡市民 文静:现在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推窗即见景,出门可踏青,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享受。
新建绿地的同时,各地还进一步推动古树名木的保护。山西太原通过建设完善古树名木智慧化信息管理系统,逐步实现对重点古树的实时监测。北京推进古树主题公园、古树街巷、古树社区村庄等保护试点建设,让4万多株古树名木成为城市的“绿色文物”。福建福州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科研、历史等价值,打造集休闲游憩和观赏科普于一体的公园场所,不断增添城市生态文化底蕴。(央视新闻客户端) 【编辑:梁异】
中新社海口7月16日电 题:留学生暑期“特种兵式”游中国 看美景、交朋友、寻机遇
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
来华留学的乌兹别克斯坦小伙王龙暑期行程满满:从海南省的三亚、文昌、海口,再到广东省的广州、佛山、中山、珠海,接着“打卡”澳门……王龙将旅行中看到的美景和有趣的经历发布在社交平台,称自己是“特种兵式”游中国。
王龙就读于海南大学商务经济专业。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,2019年他来到海南学习中文,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字。在中国的四年时间里,王龙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到中国各地旅行。
有别于逛热门景点,王龙每次出游行程有一项重要内容——考察当地市场。今年暑假,王龙约上乌兹别克斯坦的朋友,专门到广东多个城市了解灯具、汽车零配件和服装市场。“佛山的灯具市场令人惊讶,品种繁多,很多是在乌兹别克斯坦没有见过的。”王龙说,“中国到处都是发展机遇”。
近年来,中国成为海外留学生的热门留学目的地。在留学生眼中,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并不仅仅局限在校园。中国取得了长远的发展,并且对世界经济的未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“特种兵式”旅游的背后,是广阔的中国市场带来的吸引力。
“中国那么大,我们一定要多看看!”俄罗斯留学生佳艺在海南高校只学习了一年汉语,就已利用假期游历了中国十多个地方。今年暑假,她早早制定计划,订好机票和高铁票,马不停蹄地“打卡”广州、杭州、上海、南京和北京等地。
“中国非常欢迎外国人,我在旅行中认识了很多在上海做生意的俄罗斯人。”佳艺说,通过旅行,她不仅提高了汉语水平、结交新朋友,也感知到中国经济市场的活力,更加坚定了毕业后在中国就业的念头。
当下,网络平台经济、共享经济等一批新的模式蓬勃发展,留学生对中国发展变化的感知,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方式上,还有对科技、文化的理解。
“在中国生活,出门不带钱包,用手机支付就能付款,太方便了。”海南师范大学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文迪被中国智慧“圈粉”,对于中国文化她更是充满热爱。“我到海南五指山市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,在江西景德镇认识中国瓷器文化,每一次旅行都有奇妙的体验。”文迪说。
文迪走过中国多个城市,有时会在快节奏中选择“慢旅行”,坐火车看美景,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,她最大感触是“在中国生活很有安全感”。在她看来,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,不仅让本国人民的生活大幅改善,也让在华外国人感受到“幸福密码”,有机会共享发展成果。(完) 【编辑:孙静波】